媒体中心
- 首页
- 行业新闻
2023年6月7日 | 比利时,布鲁塞尔 世界钢铁协会发布《世界钢铁统计数据2023》,该手册通过钢铁产量、钢铁表观消费、全球钢铁贸易量、铁矿石产量及贸易量等主要指标介绍钢铁行业整体发展情况。 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埃德温•巴松表示: 最新发布的《世界钢铁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大部分国家的粗钢产量和消费量都出现小幅下降,主要原因仍是受到新冠疫情的持续性影响。 正如我们发布的《气候变化政策文件》中所描述的那样,未来任何增加钢铁产量和需求量的行动都要将《巴黎协定》框架考虑在内。与此同时,钢铁行业需要提高现有生产技术的效率,并迅速开发和大规模部署新的炼钢技术。世界钢铁协会的许多会员正为之付出努力,我对此表示赞扬。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 受益于国际航运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造船行业承接了来自全球的大批新船订单。记者走访了上海几个大型造船基地发现,当前他们的新订单大幅增加。 上海:需求持续火热 造船厂订单排到四年后 在位于上海市长兴岛的江南造船基地,码头上停靠着三艘全球最大级别的集装箱船和一艘液化气船。据了解,今年集装箱船、气体船和汽车滚装船的订单非常多,目前共有24艘,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水平。 中国船舶集团江南造船副总经理 林青山: 到目前为止,民船订单已经承接了大概300亿元人民币,2026年已经全部接满,2027年接了快一半, 甚至有些生产线已经排到2028年。 在另外一家位于上海外高桥的造船企业,码头上一片忙碌,一艘刚刚试航完成的油轮,将于本月底交付给希腊的船东公司。据介绍,今年的油轮订单增长迅猛,主要原因是目前油轮船龄老化。 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市场营销部液货船室主任 王楠: 整个油轮船队里15年以上船龄的船占一半以上,目前整个油轮手持订单占油轮船队比例不足4%,所以就推动了船东积极新造船的态度。 王楠表示,今年新接订单在今年年底才能陆续开工,整个建造周期大约需要1年左右。 造船产能供不应求 船价有望继续上涨 相比造船订单的快速增长,造船产能的扩张却是非常缓慢,由于造船对于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和劳动力条件等要求很高,所以新增船坞数量相对受限。目前,国内造船厂只能通过提升效率的方式来扩充产能,而这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船舶需求旺盛,叠加原材料涨价和设备升级带来的综合成本上涨,新船价格正在持续上涨。 招商轮船运营管理部总经理 刘春庭: 比如17.4万立方米、17.5万立方米的标准,大型LNG运输船的新造船价,从去年年初的约2亿美元每艘,现在已经增加到接近2.6亿美元每艘,增幅接近30%。 申万宏源交通运输行业首席分析师 闫海: 新造船价格在很底部的区间,船价的上涨幅度,我们认为还有非常大的超预期空间。
文章来源:世界钢铁协会 2023年4月全球63个纳入世界钢铁协会统计国家的粗钢产量为1.614亿吨,同比下降2.4%。 各地区粗钢产量 2023年4月,非洲粗钢产量为130万吨,同比提高4.8%;亚洲和大洋洲粗钢产量为1.211亿吨,同比下降1.5%;欧盟(27国)粗钢产量为1110万吨,同比下降11.7%;其他欧洲国家粗钢产量为350万吨,同比下降17.3%;中东粗钢产量为420万吨,同比提高4.2%;北美粗钢产量为920万吨,同比下降4.6%;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乌克兰粗钢产量为750万吨,同比提高5.9%;南美粗钢产量为360万吨,同比下降2.2%。 上述地区含63个产钢国提交的数据,其2022年产量约占全球粗钢产量的97%。表格中包含的地区和国家: 非洲:埃及,利比亚,南非, 突尼斯 亚洲和大洋洲: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蒙古、新西兰,巴基斯坦,韩国,中国台湾,越南 欧盟 (27国):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 其他欧洲国家:马其顿,挪威,塞尔维亚,土耳其,英国 中东:伊朗,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联酋 北美洲:加拿大,古巴,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 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 南美洲: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拉圭,秘鲁,乌拉圭,委内瑞拉 粗钢产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 2023年4月,中国粗钢产量为9264万吨,同比下降1.5%;印度粗钢产量为1070万吨,同比提高3.2%;日本粗钢产量为720万吨,同比下降3.1%;美国粗钢产量为660万吨,同比下降5.3%;俄罗斯粗钢预估产量为640万吨,同比提高1.9%;韩国粗钢产量为570万吨,同比提高3.0%;德国粗钢产量为320万吨,同比下降3.8%;巴西粗钢产量为280万吨,同比下降5.9%;土耳其粗钢产量为270万吨,同比下降20.6%;伊朗粗钢产量为310万吨,同比提高5.9%。
文章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4月26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北京召开2023年一季度信息发布会,介绍钢铁行业运行情况。钢协副会长唐祖君,总经济师王颖生,副秘书长王德春、石洪卫、冯超,产业运行部主任刁力出席发布会,并就钢铁需求变化、加强行业自律、建立产能治理新机制、 基石计划 推进情况、 极致能效 工程实施等问题,回答了媒体记者提问。 会上,唐祖君重点介绍了一季度钢铁行业运行特点、面临的困难和形势,以及后期重点工作任务。 全文如下: 一季度,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市场需求有所改善,经济运行开局良好,下游行业用钢需求总体企稳,钢铁产量、粗钢表观消费量均同比增长,行业效益逐月回升。但钢铁供给强度高于消费增长,企业钢材库存同比增加,钢材价格同比降幅大于原燃料价格降幅,钢铁行业利润率处于较低水平。面对新的市场环境,钢铁行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基石计划 等行业重点工作任务落实落地,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一季度钢铁行业运行特点 钢铁产量同比上升,市场需求有所改善。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季度,我国粗钢产量26156万吨,同比增长6.1%;生铁产量21983万吨,同比增长7.6%;钢材产量33259万吨,同比增长5.8%。一季度,折合粗钢表观消费量为24342万吨,同比增长1.9%;重点企业各月钢材库存均高于去年同期,供给强度高于消费增长。3月份,我国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7807万吨、9573万吨和1272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3%、6.9%和8.1%;粗钢日均产量309万吨/天,为历年同期最高水平。 钢材出口同比增长,进口同比大幅下降。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一季度,全国累计出口钢材2008万吨、同比增长53.2%,出口均价1254美元/吨、同比下降10.8%;累计进口钢材191万吨、同比减少40.5%,进口均价1713美元/吨、同比上升15.2%。3月份,我国出口钢材789万吨、同比增长59.6%,进口钢材68.2万吨、同比下降32.5%。 钢材价格降幅较大,原燃料价格降幅较小。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监测,一季度,中国钢材价格指数(CSPI)平均值为117.32点,同比下降13.68%;重点钢铁企业炼焦煤平均采购成本同比下降4.70%;一季度普氏62%铁矿石指数为127.06美元/吨,折合人民币价格同比下降9.13%。今年初以来,尽管钢材价格逐月有所回升,3月末CSPI为118.54点,比去年末上涨2.88%,但同期进口铁矿石价格也呈逐月上涨态势,3月份达到117.70美元/吨,比去年末上涨27.8%。 行业效益逐月回升,同比降幅依然较大。据钢协统计,1月份、2月份、3月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利润总额分别为25.45亿元、28.59亿元、103.25亿元,亏损面逐月收窄。一季度,重点统计钢铁企业营业收入15545亿元,同比增长2.24%;营业成本14663亿元,同比增长5.90%,比收入增幅大3.66个百分点;利润总额159.68亿元,同比下降71.49%;销售利润率1.03%,同比下降2.65个百分点。3月末,重点统计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2.53%,同比上升1.01个百分点。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节能减排效果明显。据钢协统计,一季度,会员钢铁企业外排废水总量同比下降16.39%,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同比下降22.30%,氨氮排放量同比下降12.16%,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15.75%,颗粒物排放量同比下降13.21%,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下降9.82%,吨钢耗电同比下降3.05%,吨钢耗新水量同比下降6.0%。截至目前,超低排放改造总体进展顺利,全国已有50家企业约2.53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工作,27家企业约1.62亿吨粗钢产能完成部分环节改造(有组织、无组织或清洁运输),还有48家企业正在进行公示前专家审核和企业进一步完善与整改中,涉及钢产能约0.89亿吨。 二、钢铁行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是钢铁供给强度高于消费增长,企业库存同比上升。一季度,我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6.1%,而折合粗钢表观消费量仅同比增长1.9%,且钢铁企业的钢材库存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二是行业利润下降明显,应收账款增长较快。据钢协统计,一季度,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71.49%;3月末,企业应收账款余额达到1739亿元,同比增长16.72%。 三是钢材价格跌幅较大,原燃料价格仍保持相对高位。近期,国内市场钢材价格持续快速下跌,尽管原燃料价格亦有所下降,但仍处于相对高位,钢铁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严峻挑战。 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实现钢铁行业平稳运行,行业平稳运行的关键是做到供需动态均衡。广大钢铁企业应共同加强自律,密切关注下游用钢行业需求总量及结构变化,理性把握生产节奏,合理控制企业钢材库存;应共同坚守 三定三不要 的经营原则( 以销定产 ,不要把现金变成库存; 以效定产 ,不要产生经营性 失血 ; 以现定销 ,不要把现金变成应收款),共同维护钢铁市场平稳运行。 三、后期行业重点工作任务 下阶段,钢铁行业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继续围绕 1231 行业发展目标和 232 工作推进体系,坚持 市场判断要理性、具体措施要现实、整体应对要积极 的应对方针,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努力保持供需动态平衡,多措并举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行业自律,推动建立产能治理新机制。生产的前置条件是消费,企业经营的核心是盈利。要遵循 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以供需平衡为原则 的自律生产方式,实现市场化方式导向供需平衡、导向优胜劣汰,形成既有能耗、碳排放政策约束,又有行业自律、政府监督的符合市场规律和市场要求的新机制。 二是继续深化对标挖潜,稳定经济效益。对标挖潜是钢铁企业强基固本和保生存、求发展的重要手段。面对原燃材料价格的高位运行,以及绿色、低碳投入的不断增加,钢铁企业应继续深化对标挖潜,通过全维度对标、全系统找差、全方位改进,大幅提升管理效能、运营效率、经营质量,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努力保持经济效益稳定。 三是大力推进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钢铁企业联合重组不仅有利于优化产业布局、减少同质化竞争、提高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也有利于整合技术研发体系,促进技术装备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效益,弱化周期性不利影响。要推动建立钢铁行业全国统一大市场,打破区域垄断,破除阻碍重组的体制机制障碍。 四是实施三大改造工程,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按计划有序推进 产能置换 超低排放 极致能效 三大覆盖全行业的钢铁改造工程,配合国家部委开展钢铁产能置换项目梳理,严格督查违规产能。持续推进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推动落实《钢铁行业能效标杆三年行动方案》,引导钢铁行业开展极致能效工作。推动行业低碳共性技术攻关研发和推广应用,构建能耗数据治理体系。推动EPD行业互认和国际互认工作,争取EPD报告的采信和使用。 五是推进两大产业发展计划落地落实,加强上下游跨产业合作。落实 基石计划 和以推广钢结构住宅为主攻方向的钢铁应用拓展计划相关工作,加强上下游领域跨产业合作。推动国内铁矿资源开发、境外权益铁矿、废钢资源回收利用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提升钢铁行业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统筹推进钢结构的推广应用,推动智能建筑与钢铁行业的深度融合,扩大钢铁应用。 六是协同推动关键技术产品创新,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落实 上海共识 ,探索、试点共性技术研发机制,集中力量攻克一批 卡脖子 钢铁材料和核心技术。加强新材料、低碳、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标准研制,聚焦 特、精、高 关键品种联合开展标准研制。强化创新生态圈建设,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产品及应用技术交流,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合力。 七是打造数字生态,努力提升行业智能制造水平。开展钢铁企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加快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加快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数据平台建设,实现钢铁行业与上下游产业的共建、共治、共享,打造数字生态,引导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文章来源:世界钢铁协会 2023年3月全球63个纳入世界钢铁协会统计国家的粗钢产量为1.651亿吨,同比提高1.7%。 各地区粗钢产量 2023年3月,非洲粗钢产量为140万吨,同比提高8.4%;亚洲和大洋洲粗钢产量为1.248亿吨,同比提高4.1%;欧盟(27国)粗钢产量为1190万吨,同比下降5.6%;其他欧洲国家粗钢产量为350万吨,同比下降14.1%;中东粗钢产量为310万吨,同比下降17.5%;北美粗钢产量为930万吨,同比下降2.6%;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乌克兰粗钢产量为760万吨,同比提高3.0%;南美粗钢产量为350万吨,同比下降7.6%。 表1:各地区粗钢产量 上述地区含63个产钢国提交的数据,其2022年产量占全球粗钢产量的97%。 粗钢产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 2023年3月,中国粗钢产量为9573万吨,同比提高6.9%;印度粗钢产量为1140万吨,同比提高2.7%;日本粗钢产量为750万吨,同比下降5.9%;美国粗钢产量为670万吨,同比下降2.1%;俄罗斯粗钢预估产量为660万吨,同比提高0.4%;韩国粗钢产量为580万吨,同比提高1.9%;德国粗钢预估产量为330万吨,同比下降0.5%;巴西粗钢产量为270万吨,同比下降8.7%;土耳其粗钢产量为270万吨,同比下降18.6%;意大利粗钢产量为220万吨,同比提高2.7%。 表2:粗钢产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 e - 预估值。排名依据为本年度累计粗钢产量。
文章来源:世界钢铁协会 2023年2月全球63个纳入世界钢铁协会统计国家的粗钢产量为1.424亿吨,同比下降1.0%。 各地区粗钢产量 2023年2月,非洲粗钢产量为110万吨,同比下降11.9%;亚洲和大洋洲粗钢产量为1.066亿吨,同比提高3.0%;欧盟(27国)粗钢产量为1050万吨,同比下降12.6%;其他欧洲国家粗钢产量为270万吨,同比下降24.9%;中东粗钢产量为350万吨,同比提高11.5%;北美粗钢产量为830万吨,同比下降5.5%;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乌克兰粗钢产量为640万吨,同比下降21.3%;南美粗钢产量为320万吨,同比下降3.1%。 粗钢产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 2023年2月,中国粗钢预估产量为8006万吨,同比提高5.6%;印度粗钢产量为1000万吨,同比下降1.0%;日本粗钢产量为690万吨,同比下降5.3%;美国粗钢产量为600万吨,同比下降5.3%;俄罗斯粗钢预估产量为560万吨,同比下降8.6%;韩国粗钢产量为520万吨,同比提高1.1%;德国粗钢产量为300万吨,同比下降6.9%;巴西粗钢产量为250万吨,同比下降6.7%;伊朗粗钢预估产量为240万吨,同比提高14.6%;土耳其粗钢产量为210万吨,同比下降28.9%。
文章来源:世界钢铁协会 2023年1月全球63个纳入世界钢铁协会统计国家的粗钢产量为1.453亿吨,同比下降3.3%。 2023年1月,非洲粗钢产量为120万吨,同比下降4.9%;亚洲和大洋洲粗钢产量为1.075亿吨,同比下降0.2%;欧盟(27国)粗钢产量为1030万吨,同比下降15.2%;其他欧洲国家粗钢产量为330万吨,同比下降17.5%;中东粗钢产量为380万吨,同比提高19.7%;北美粗钢产量为910万吨,同比下降5.6%;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乌克兰粗钢产量为650万吨,同比下降24.9%;南美粗钢产量为360万吨,同比下降0.6%。 上述地区含63个产钢国提交的数据,其2022年产量占全球粗钢产量的97%。 非洲:埃及、利比亚、南非、突尼斯 亚洲和大洋洲: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蒙古国、新西兰、巴基斯坦、韩国、中国台湾、越南 欧盟(27国) 其他欧洲国家:马其顿、挪威、塞尔维亚、土耳其、英国 中东:伊朗、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联酋 北美洲:加拿大、古巴、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 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 南美洲: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拉圭、秘鲁、乌拉圭、委内瑞拉 粗钢产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 2023年1月,中国粗钢预估产量为7945万吨,同比提高2.3%; 印度粗钢产量为1090万吨,同比下降0.2%; 日本粗钢产量为720万吨,同比下降6.9%; 美国粗钢产量为650万吨,同比下降6.8%; 俄罗斯粗钢预估产量为580万吨,同比下降8.9%; 韩国粗钢产量为550万吨,同比下降9.8%; 德国粗钢产量为290万吨,同比下降10.2%; 巴西粗钢产量为280万吨,同比下降4.9%; 伊朗粗钢预估产量为270万吨,同比提高27.7%; 土耳其粗钢产量为260万吨,同比下降17.6%。
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 题: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当前经济热点问题作深入解读 新华社记者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二十大后党中央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今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系统部署了2023年经济工作。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接受新华社等媒体记者提问,围绕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应当前经济热点问题。 明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问:如何看待明年我国经济走势? 答: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从国际看,乌克兰危机延宕发酵,全球贸易形势不容乐观,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粮食和能源安全问题突出,世界经济可能面临滞胀局面;从国内看,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社会风险点增多。 同时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资源要素条件可支撑。综合研判,明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明显下滑,而我国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形成一个独立的向上运行轨迹。一是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将给经济恢复带来重大积极影响,预计明年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会加快恢复,经济活力加速释放。二是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今年已经出台实施的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结构优化政策,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政策效应将在明年持续显现。明年还要根据实际需要陆续出台新政策、新措施。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同向发力,将积极促进经济恢复发展。三是基数效应。今年经济增长低于预期,客观上造成今年经济基数相对较低,明年只要经济恢复正常增长,基数效应将对明年经济数据形成一定支撑。 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风雨如晦的外部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推动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但这不是 天上掉馅饼 ,必须付出艰苦努力。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实现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问: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将在哪些方面发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答:明年的宏观政策框架可概括为五大政策加六个统筹。 五大政策就是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对财政政策的要求是加力提效,明年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的力度,提高政策效能,更好发挥财政撬动社会资金的杠杆作用。对货币政策的要求是精准有力,货币政策力度要够,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投向结构要精准,尤其要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总的看,财政加力、货币有力,就是要确保社会总需求得到有效支撑,从而使得社会总供求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和质量上取得平衡,推动经济整体好转。当然,产业、科技、社会政策都非常重要,要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 1+1>2 的效果,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六个统筹具有很强的年度针对性和问题导向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很多两难多难问题,要在多重约束下求得最优解,必须强化系统观念、守正创新。其中关于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党中央决定优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的实施,预计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会加快恢复,这将释放出巨大的活力,促进经济循环起来、运转起来,加快向潜在增长速度靠拢。 问:随着优化防疫二十条、新十条落地,各地感染数量在不断上升,如何应对感染数量增多对经济的负面冲击? 答:疫情暴发以来,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我们用三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有效应对了全球五波疫情冲击,有效处置了国内100多起聚集性疫情,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有效守护。过去三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4.5%左右,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抗疫和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过去,在重症率、致死率高的情况下,我们严格防疫是必要的、正确的、负责任的。当前,病毒传染性强,但重症率、致死率显著降低,疫情防控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而且我们利用这几年时间加强疫苗和药物研发应用,提高疫苗接种和医疗保障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审时度势,科学优化防疫措施也是必要的、正确的、负责任的,都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按照党中央部署,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平稳转段既是对公共卫生提出要求,也是对经济运行提出要求。实现平稳转段必须做好过渡期管理。为应对短期内感染数量增多造成的冲击扰动,当前关键是做好三件事:一是更好保障群众的就医用药,不出现大范围的医疗资源挤兑。二是保障产业稳定运行,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不能中断。三是要做好药品、重要民生商品的保供稳价,不能出现断供或价格大幅上涨。总之,困难是现实的、暂时的、难免的,要精心做好过渡期管理,曙光就在前面。 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 问:如何进一步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强需求侧管理,找到二者结合点? 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贯穿经济工作全过程的主线。同时,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实现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都是为了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旨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和长期增长潜力。当前形势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应该有利于扩大总需求,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同时,扩大内需的政策举措应该有利于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的长期发展潜力,从而实现高水平的供需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 当前经济工作中有很多领域,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的结合点,既能够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又有利于扩大当期需求。比如,我们迫切需要加快产业体系优化升级,这就需要加大制造业研发和技术改造的投资力度,加大新领域新赛道的投入。这些投入既是当期需求,未来产生高质量供给后,又会进一步创造有效需求。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就是典型成功案例。再如,今年不少南方省份由于干旱高热出现缺电现象,而在东北、华北、西北一些地方又有大量风电光电无法消纳,加大在电源布局、跨区域电力输送、智能电网等方面投入,既扩大当期需求,又提高能源体系效率,为未来的需求增长和能源转型创造条件。可以说,经济发展中的堵点、痛点、难点、空白点,都是可以大做文章的结合点。只要我们创造有利的体制机制环境,采取适当的政策引导,就能够使这些结合点变成经济的增长点,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问:当前,受疫情冲击最大的是消费,如何有效稳定消费增长? 答:针对这几年受疫情影响,老百姓收入增长放缓、预期下降,不敢消费、不便消费,存钱避险倾向上升的情况,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采取强有力措施,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增加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适当增加消费信贷。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 针对住房、汽车、服务性消费等领域存在的一些限制性措施,要完善消费政策,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如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继续实施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等。 坚持 两个毫不动摇 提振市场信心 问:当前不少企业感到信心不足,如何提振市场信心?如何为民营企业尤其中小微企业创造更良好、更安心的发展环境? 答:当前,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发展预期偏弱,信心不足。会议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强调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我国是否还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坚持 两个毫不动摇 ,有各种不正确的议论,给社会信心和发展前景带来严重不良影响。对此,中央坚决亮明态度、毫不含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 两个毫不动摇 。 一方面,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比如,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要全面梳理修订涉企法律法规政策,持续破除影响平等准入的壁垒。要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反对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为民营企业开辟更多空间。国企、民企、外企都要依法依规经营。 另一方面,要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要大力宣传民营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就业、财政税收、科技、创新等具有的重要作用。比如,民营经济具有 五六七八九 的重要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2021年,民营经济税收贡献已达59.6%,民营企业占市场主体96%,比重进一步提高。可以说,民营经济已成为保障民生、促进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要加强中小微企业管理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要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要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恪守契约精神,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让广大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增强长远发展的信心。 问: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如何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 答: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支撑和关键环节。近几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就业难度加大,尤其是青年失业率有所上升,这将会是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突出问题。按照会议部署,明年要突出抓好稳就业工作。 一方面,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一揽子政策。财税、金融、投资、产业等政策实施都要坚持就业优先导向,疫情期间实施的减税降费政策该延长的就延长,该优化的就优化。另一方面,要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和企业。不断壮大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宽准入、优化政策,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支持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通过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等政策支持灵活就业发展。此外,明年高校毕业生将超过115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要重点做好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加强就业培训,着力改善劳动者素质,提高就业人员与产业结构适配度。 总之,要让产业优化升级中产生的各类就业机会充分释放出来,要让更多市场主体和新就业形态在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能够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就业带动能力。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问:疫情加速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答:近几年,受逆全球化、新冠肺炎疫情、地缘政治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保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遇到很大挑战。这次会议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 一要坚定战略自信,练好内功、站稳脚跟。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关键是要以守正创新方式办好自己的事。我国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制造业规模占全球30%,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枢纽。这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坚强保障和最大底气。我们要坚守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这个根本,把各方面的优势和活力真正激发出来,抓紧补短板、锻长板,努力做到更好生存、持续发展。 二要聚焦自立自强,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夯实基础、加强储备三件大事。要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 卡脖子 问题。要大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多渠道确保供应安全。 三要实现升级发展,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对于传统制造业,关键是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竞争力,使得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更加坚实。制造业高端化不是都去搞芯片,服装家具都可以高端化发展。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是加快前沿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开辟更多引领未来发展的新赛道。对于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关键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重视发挥市场力量,大力支持全产业链发展。 四要加强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全球供应链调整是挑战也是机遇。现在欧洲、韩国、日本对华投资增长快,特别是中小企业对中国兴趣大,其中很多是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国际技术+中国生产+世界市场是很好的模式。要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市场准入,要拓展科技、人才等领域的国际合作空间,努力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引进用好高端创新人才,吸引更多全球创新要素资源。 问:面对世界经济衰退、保护主义盛行,我国如何更好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和利用外资? 答:外资企业普遍关心自身在中国双循环、自主创新战略中的作用,这也决定其在华经营的长期信心。这次会议对吸引和利用外资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主要有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扩准入。会议强调,国企、民企、外企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扩大外资市场准入。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大现代服务业开放力度,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扩大开放。发挥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各类开发区和保税区等开放平台的先行先试作用,已宣布的外资准入政策要抓紧落地见效。 二是优环境。会议要求,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促进公平竞争,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要主动对照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 三是强服务。会议强调,要针对性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加强同外商沟通交流,及时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便利,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同时,也要推动经贸人员常态化走出去招商引资。 四是抓重点。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发展,保障各类口岸物流运输畅通,多渠道扩大先进技术及设备、能源资源产品和短缺农产品等进口。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加大对重点国别和制造业等引资力度。要推进共建 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 守牢风险底线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问: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一些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答: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的重要思路,是做大经济实力这个分母,稀释风险这个分子。从中期看,我国最大的底气在于城镇化、工业化仍处于深入发展阶段,经济需求潜力大、发展韧性强、新的竞争优势不断形成;从近期看,最有力的依托在于保持经济合理增速,推动高质量发展,明年推动我国经济整体好转有很好的条件和基础。下一步,按照会议部署要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底线思维,标本兼治,短长结合,统筹好化险和改革,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一是关于房地产业风险。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明显走弱,近几个月来出现加速下滑,成为影响经济运行中一个重大风险因素。下一步要立足我国巨大需求空间支撑,持续优化需求侧管理,加大对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金融支持力度。中期要研究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改革完善房地产相关土地、财税、金融等基础性制度,多渠道增加市场化长租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推动房地产企业转型发展,有序构建房地产健康发展新模式。 二是关于金融市场和机构风险。从市场看,受美联储及多国央行高频次加息、市场预期不稳等影响,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国家股市下行、资本流出、汇率贬值等压力增大。党中央高度重视各类市场联动下行风险,在国务院金融委统筹指挥下,抓住主要矛盾,精准施策,近来我国股市、汇率、债市总体保持稳定运行。从机构看,我国大型国有金融机构的基础较为坚实,但个别中小银行、村镇银行、信托公司等较为脆弱。下一步要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推动加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严格高管、主要股东资质审核和行为监管,有效隔离产业资本和金融风险,引导金融机构找准定位,专注主业,不断夯实金融健康发展的微观基础。 三是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近年来,地方隐性债务规模增速总体放缓,但规模仍然较大,特别是部分地方债务压力不断增大,县市级地方政府债务尤为突出。我们坚持 开正门、堵旁门、化存量、控增量 ,坚决禁止变相举债、虚假化债行为,防范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加大隐性债务处置力度。下一步要标本兼治,深化省以下财税体制改革,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建立地方税体系,夯实地方基本财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我们相信,随着明年中国经济整体好转,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信心得到提振,各类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会在发展中得到有效化解,重大风险处置能力会在发展中得到不断增强,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一定可以守住,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经济行稳致远,高质量发展。 问:明年房地产政策的侧重点是什么?如何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答:这次会议对房地产行业风险化解和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部署。会议认为,各部门、各地方只要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持续抓好,房地产风险可以化解,市场可以实现平稳发展。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房地产行业的重要性。房地产链条长、涉及面广,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为7%左右,加上建筑业则占到14%;土地出让收入和房地产相关税收占地方综合财力接近一半,占城镇居民家庭资产的6成,房地产贷款加上以房地产作押品的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9%,对于金融稳定具有重要影响,是外溢性较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行业。 二是要做好应对工作,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在前期已出台多项政策基础上,会议从供给端、预期和需求端,以及促行业新模式转型等方面作出部署。 供给端方面。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扛起责任,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继续给行业提供足够的流动性,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并购重组;完善相关房地产调控政策及制度。2022年已出台的政策要持续抓好,2023年还将出台新举措,侧重研究解决改善房企资产负债状况等。 预期和需求端方面。要着力改善预期,扩大有效需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比如,在住房消费等领域还存在一些妨碍消费需求释放的限制性政策,这些消费潜力要予以释放;结合落实生育政策和人才政策,解决好新老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鼓励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发展长租房市场;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支持住房改善等消费。 三是要抓紧研究中长期治本之策。要深入研判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人口变化、城镇化格局,包括城市群都市圈、城市更新、再城市化等,研究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摆脱多年来 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 模式。 总之,要高度重视当前房地产行业的问题和风险挑战,同时要看到,我国城镇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很大。近期密集出台的政策措施将逐步见效,各项政策措施还将继续完善。
(图片)
2022年1-11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会员生产企业用水总量83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0.8%。水重复利用率98.2%,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吨钢耗新水2.4立方米/吨,同比下降0.6%。外排废水总量同比下降24%,外排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氰化物、悬浮物和石油类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26.4%、17.5%、51.9%、22%和28.7%。 废气排放总量同比上升2.4%。外排废气中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19.5%、26.7%和15.2%。吨钢二氧化硫、吨钢烟粉尘和吨钢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20.1%、20.1%和12%。 钢渣产生量8085万吨,同比下降2.2%。高炉渣产生量20801万吨,同比下降1.9%。含铁尘泥产生量3633.8万吨,同比下降1.9%。钢渣利用率98.6%,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高炉渣利用率99.3%,比上年同期下降0.02个百分点;含铁尘泥利用率99.5%,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 高炉煤气产生量8800亿立方米,同比下降1.6%。转炉煤气产生量707亿立方米,同比上升2.1%。焦炉煤气产生量473亿立方米,同比上升2.8%。高炉煤气利用率98.3%,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转炉煤气利用率98.5%,比上年同期提高0.01个百分点;焦炉煤气利用率98.5%,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 (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进入2023年,中国经济如何开局起步?各部门各地区怎么干?央视记者对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进行了专访。 2022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有望超过120万亿元。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这样的成绩是在我国经济总量连续两年超过百万亿元的高基数上取得的,是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下、在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挑战下取得的,这样的成绩可圈可点。 对于2023年经济工作,赵辰昕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抓住重大关键环节,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2023年,我国将加强跨年度政策的协调衔接,推动2022年下半年以来出台实施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设备更新改造、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政策效应在2023年持续释放。 同时,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更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推动重点领域和大宗商品消费持续恢复。 2023年,我国将继续打破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加大对民营企业纾困帮扶力度和民营企业的产权保护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来源:央视网)
进入2023年,中国经济如何开局起步?各部门各地区怎么干?央视记者对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进行了专访。 2022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有望超过120万亿元。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这样的成绩是在我国经济总量连续两年超过百万亿元的高基数上取得的,是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下、在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挑战下取得的,这样的成绩可圈可点。 对于2023年经济工作,赵辰昕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抓住重大关键环节,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2023年,我国将加强跨年度政策的协调衔接,推动2022年下半年以来出台实施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设备更新改造、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政策效应在2023年持续释放。 同时,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更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推动重点领域和大宗商品消费持续恢复。 2023年,我国将继续打破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加大对民营企业纾困帮扶力度和民营企业的产权保护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来源:央视网)
导 读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钢铁工业基本形成布局结构合理、资源供应稳定、技术装备先进、质量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全球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行业研发投入强度力争达到1.5%,氢冶金、低碳冶金、洁净钢冶炼、薄带铸轧、无头轧制等先进工艺技术取得突破进展。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0%左右,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5%,打造30家以上智能工厂。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集聚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钢铁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工艺结构明显优化,电炉钢产量占粗钢总产量比例提升至15%以上。布局结构更趋合理,钢铁市场供需基本达到动态平衡。 绿色低碳深入推进: 构建产业间耦合发展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以上,水资源消耗强度降低10%以上,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 资源保障大幅改善: 资源多元化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国内铁矿山产能、规模、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废钢回收加工体系基本健全,利用水平显著提高,钢铁工业利用废钢资源量达到3亿吨以上。 供给质量持续提升: 高端钢铁产品供给能力大幅增强,品种和质量提档升级,每年突破5种左右关键钢铁材料,形成一批拥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工信部联原〔202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各有关中央企业: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 十三五 时期,我国钢铁工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取得显著成效,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绿色发展、智能制造、国际合作取得积极进展,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十四五 时期,我国钢铁工业仍然存在产能过剩压力大、产业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产业集中度偏低等问题。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 十四五 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等文件,更好地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推进钢铁工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促进质量效益全面提升。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 突出创新驱动引领,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强化高端材料、绿色低碳等工艺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强化产业链工艺、装备、技术集成创新,促进产业耦合发展,强化钢铁工业与新技术、新业态融合创新。 坚持总量控制。 优化产能调控政策,深化要素配置改革,严格实施产能置换,严禁新增钢铁产能,扶优汰劣,鼓励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坚持绿色低碳。 坚持总量调控和科技创新降碳相结合,坚持源头治理、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结合,全面推进超低排放改造,统筹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坚持统筹协调。 统筹供给保障、绿色低碳、资源安全和行业发展,遵循钢铁工业发展规律,保持去产能政策的稳定性和前瞻性,提高供需的适配性、有效性。 (三)主要目标 力争到2025年,钢铁工业基本形成布局结构合理、资源供应稳定、技术装备先进、质量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全球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行业研发投入强度力争达到1.5%,氢冶金、低碳冶金、洁净钢冶炼、薄带铸轧、无头轧制等先进工艺技术取得突破进展。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0%左右,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5%,打造30家以上智能工厂。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集聚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钢铁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工艺结构明显优化,电炉钢产量占粗钢总产量比例提升至15%以上。布局结构更趋合理,钢铁市场供需基本达到动态平衡。 绿色低碳深入推进。 构建产业间耦合发展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以上,水资源消耗强度降低10%以上,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 资源保障大幅改善。 资源多元化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国内铁矿山产能、规模、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废钢回收加工体系基本健全,利用水平显著提高,钢铁工业利用废钢资源量达到3亿吨以上。 供给质量持续提升。 高端钢铁产品供给能力大幅增强,品种和质量提档升级,每年突破5种左右关键钢铁材料,形成一批拥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二、主要任务 (四)增强创新发展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营造产学研用一体的协同创新生态。 采取 揭榜挂帅 等方式,推动行业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和创新中心建设。 重点围绕低碳冶金、洁净钢冶炼、薄带铸轧、高效轧制、基于大数据的流程管控、节能环保等关键共性技术,以及先进电炉、特种冶炼、高端检测等通用专用装备和零部件,加大创新资源投入。 发挥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作用,建立健全关键领域钢铁新材料上下游合作机制,搭建重点领域产业联盟。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钢铁行业创新平台,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 加强标准技术体系建设,制定发布一批基础通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培育发展一批先进适用的高水平团体标准,满足市场和创新需求。 (五)严禁新增钢铁产能。 坚决遏制钢铁冶炼项目盲目建设,严格落实产能置换、项目备案、环评、排污许可、能评等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不得以机械加工、铸造、铁合金等名义新增钢铁产能。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应去尽去,严防 地条钢 死灰复燃和已化解过剩产能复产。研究落实以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总量、产能利用率等为依据的差别化调控政策。健全防范产能过剩长效机制,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 (六)优化产业布局结构。 鼓励重点区域提高淘汰标准,淘汰步进式烧结机、球团竖炉等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工艺和设备。鼓励有环境容量、能耗指标、市场需求、资源能源保障和钢铁产能相对不足的地区承接转移产能。未完成产能总量控制目标的地区不得转入钢铁产能。鼓励钢铁冶炼项目依托现有生产基地集聚发展。对于确有必要新建和搬迁建设的钢铁冶炼项目,必须按照先进工艺装备水平建设。现有城市钢厂应立足于就地改造、转型升级,达不到超低排放要求、竞争力弱的城市钢厂,应立足于就地压减退出。统筹焦化行业与钢铁等行业发展,引导焦化行业加大绿色环保改造力度。 (七)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打造若干世界一流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依托行业优势企业,在不锈钢、特殊钢、无缝钢管、铸管等领域分别培育1~2家专业化领航企业。鼓励钢铁企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改变部分地区钢铁产业 小散乱 局面,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有序引导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独立热轧和独立焦化企业参与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对完成实质性兼并重组的企业进行冶炼项目建设时给予产能置换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积极向实施兼并重组、布局调整、转型升级的钢铁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妥善做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中的职工安置。 (八)有序发展电炉炼钢。 推进废钢资源高质高效利用,有序引导电炉炼钢发展。对全废钢电炉炼钢项目执行差别化产能置换、环保管理等政策。鼓励有条件的高炉—转炉长流程企业就地改造转型发展电炉短流程炼钢。鼓励在中心城市、城市集群周边布局符合节能环保和技术标准规范要求的中小型电炉钢企业,生产适应区域市场需求的产品,协同消纳城市及周边废弃物。积极发展新型电炉装备,加快完善电炉炼钢相关标准体系。推进废钢回收、拆解、加工、分类、配送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废钢加工配送体系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电炉钢发展示范区建设,探索新技术新装备应用。分别遴选8家左右优势标杆电炉炼钢和废钢加工配送企业,形成可推广的产业模式。 (九)深入推进绿色低碳。 落实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支持建立低碳冶金创新联盟,制定氢冶金行动方案,加快推进低碳冶炼技术研发应用。支持构建钢铁生产全过程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开展工业节能诊断服务,支持企业提高绿色能源使用比例。全面推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推进钢铁企业清洁运输,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差别化电价政策。积极推进钢铁与建材、电力、化工、有色等产业耦合发展,提高钢渣等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大力推进企业综合废水、城市生活污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推动绿色消费,开展钢结构住宅试点和农房建设试点,优化钢结构建筑标准体系;建立健全钢铁绿色设计产品评价体系,引导下游产业用钢升级。 (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开展钢铁行业智能制造行动计划,推进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商用密码、数字孪生等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应用,在铁矿开采、钢铁生产领域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遴选一批推广应用场景,培育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开展智能制造示范推广,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钢铁行业大数据中心,提升数据资源管理和服务能力。依托龙头企业推进多基地协同制造,在工业互联网框架下实现全产业链优化。鼓励企业大力推进智慧物流,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和营销各环节的应用,不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构建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积极开展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行业应用标准研究。 (十一)大幅提升供给质量。 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加快推动钢材产品提质升级,在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能源装备、先进轨道交通及汽车、高性能机械、建筑等领域推进质量分级分类评价,持续提高产品实物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促进钢材产品实物质量提升。支持钢铁企业瞄准下游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高品质特殊钢、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钢、核心基础零部件用钢等小批量、多品种关键钢材,力争每年突破5种左右关键钢铁新材料,更好满足市场需求。鼓励企业牢固树立质量为先、品牌引领意识,深入推进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型制造,开展规模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网络化协同制造、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 (十二)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稳定可靠的多元化原料供应体系。强化国内矿产资源的基础保障能力,推进国内重点矿山资源开发,支持智能矿山、绿色矿山建设,加强铁矿行业规范管理,建立铁矿产能储备和矿产地储备制度。促进难选矿综合选别和利用技术应用,推进钒钛磁铁矿综合开发利用。鼓励企业开展港口混矿业务,增加港口库存,发挥港口库存对资源保障的缓冲作用。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强国际铁矿石资源开发合作。完善铁矿石期货市场建设,加强期货市场监管,完善铁矿石合理定价机制。 (十三)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立足源头预防,从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行政许可等方面指导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钢铁企业要健全完善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深入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淘汰落后高风险工艺技术和设备,实施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与预警技术应用,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大力提高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提升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水平,制定应急响应预案,积极应对新兴技术融合带来的安全挑战。 (十四)维护公平市场秩序。 加强钢铁企业生产经营规范管理,强化质量、装备、环保、能耗、安全的要素约束作用,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实现 有进有出 动态调整。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依法依规惩处擅自新增产能、假冒伪劣、违法排污等行为,并纳入联合惩戒机制。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行业自律精神,避免无序恶性竞争,维护行业平稳运行。建立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推进钢铁企业生产经营规范分级分类管理,支持开展 对标挖潜、技改升级 ,打造若干家在新材料、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领域具有代表性成果、发展质量高的钢铁示范企业。 (十五)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实施高质量标准引领行动,加快国际标准中国标准互译、转化,推动国际间检验检测与认证结果互认,引导中国钢铁产品、装备、技术、服务等协同 走出去 。鼓励生铁、直接还原铁、再生钢铁原料、钢坯、钢锭等资源性产品和半制成品进口。鼓励国内外钢铁、矿山、航运企业加强合作,构筑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全球化钢铁产业生态圈。 三、保障措施 (十六)加强组织实施。 各地相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落细。 有关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按照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务实推进相关工作。 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对企业的指导服务,及时反映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十七)强化政策协同。 强化政策衔接,加强产融合作。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积极支持企业承担关键技术攻关和前沿技术突破任务,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对新材料、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资源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注重需求引导和标准引领,推进下游用钢行业提高设计规范要求和标准水平,引导钢铁产品消费升级。推动钢铁行业依法披露环境信息,接收社会监督。 (十八)加强舆论宣传。 加强政策解读和宣贯,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广泛宣传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树典型、学先进,维护和提升钢铁行业的社会形象,增强全行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加强舆论监督,及时曝光违法违规行为,强化负面警示。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生态环境部 2022年1月20日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工信微报公众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官方微信)
文章来源于《世界金属导报》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24年6月份,我国粗钢产量9161万吨,同比增长0.2%;1-6月份,我国粗钢产量53057万吨,同比下降1.1%。 2024年6月份,我国生铁产量7449万吨,同比下降3.3%;1-6月份,我国生铁产量43562万吨,同比下降3.6%。 2024年6月份,我国钢材产量12555万吨,同比增长3.2%;1-6月份,我国钢材产量70102万吨,同比增长2.8%。 6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5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4.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3%,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0.2%。
据海关总署3月8日公布的统计数据,2月份我国出口钢材451.2万吨,环比大幅减少27.1%,同比减少6.9%;1-2月份我国累计出口钢材1070.0万吨,同比增加12.9%。 2月份我国进口钢材81.9万吨,环比大幅下降30.5%,同比大幅减少20.3%;1-2月份我国累计进口钢材199.8万吨,同比减少9.9%。 另据海关总署统计,2月份我国进口铁矿石8308.0万吨,环比减少9.0%,同比减少1.4%;1-2月份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石17440.1万吨,同比减少5.5%。 虽然2月份我国钢材出口量环比大幅减少近三分之一,但同比变化不大。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在2月份,这使得许多钢厂春节期间降低产量,接单意愿较平常月份有所降低,导致了钢材出口环比大幅降低。在外部和下游需求环境没有大的变化情况下,预计我国3月份钢材出口量环比将大幅回升。 来源:《世界金属导报》